《八佰》电影观后感450字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佰》电影观后感45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八佰》中,至少有三个角色将情感表达诉诸传统戏曲。一个是小湖北,他多次幻想自己的哥哥端午是骑在白马上赵子龙式的人物。另一个是李晨扮演的山东兵,爱好唱皮影戏,当欧豪扮演的端午把捡到的皮影修好还给他时,两人还聊起赵子龙和光复汉室等三国演义话本。再就是团长谢晋元,他背后河对岸租界里的戏台上,起初一直唱《走麦城》,四行仓库鏖战后换成了《长坂坡》。上述片段构成影片中一条看似不起眼的重要线索。
那么,这条线索有何作用?《走麦城》《长坂坡》等传统戏曲,在元末明初日渐兴盛,是中国式市民社会的通俗文化。这种通俗文化伴随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到清末民初在全国范围达到比较高的普及程度。在抗战初期,文化现代化远没有实现时,调动小湖北、端午、山东兵这些普通国家认同感的,依然是戏曲这些传统文化资源。
因此,小湖北等人口中的光复汉室,是其对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心理反应。影片也是通过这些来表达中华民族不能亡的同仇敌忾。所以,片中传统戏曲看似下里巴人,其实连接着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图片
市民社会的通俗文化在二战前后,逐渐演变成大众文化意义上的通俗流行文化,开始与现代传播媒介紧密结合,例如电影和电视等。二战结束后,这种通俗流行文化更加商业化。好莱坞也正是在二战后,从通俗流行文化领域开始向外滋蔓,进而掌握世界范围通俗流行文化的话语权。
当前全球范围的新一轮通俗流行文化浪潮,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直播、短视频和游戏推动,通俗流行文化的中国经验,也已经开始在许多领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世界各国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从《八佰》中的传统戏曲,到今天的直播、短视频和游戏等,其背后是通俗流行文化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关乎一国的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软实力。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国军队奋勇抗击日军,在上海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较量,这就是著名的813事变。也称淞沪会战。然而仅仅几天,上海就变成了一片废墟。蒋介石为了保住南京,从他的精英部队八十八师中抽取了一个团做垫后的任务后,便让国民党大军撤至南京,电影中八百壮士的故事,就发生在上海苏州河岸边的四行仓库中。
电影开篇,是一位老奶奶的旁白。四行仓库保卫战开始的时候,她还年幼,对战争的记忆,只是好奇欢吃那一年的.酒酿圆子。在电影里,我们听到一个小女孩,喊着吃酒酿圆子的声音。隔着苏州河的另一岸,战火连天,这个细节动人真实,也有些残酷。不过,当时对岸的营长谢晋元说过一句话: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总要有人在地狱做抗争,对于普通人来说,吃到酒酿圆子的甜,是因为有人在拼尽全力去守护。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守军有400多人,为了迷惑敌军,谢晋元对外宣称八百人。在以前,谢晋元率领的五二四团一营作为加强营,确实有近八百人的兵力。可是在之前的战斗中,几乎全部牺牲。这已经是第五次补充兵力了,军队中大部分都是没有作战经验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八佰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一组民族精神。影片中的一匹白马,从刚开始的慌乱逃跑到之后的驰骋战场,它代表的,就是在战争中逐渐成长的年轻人 。
电影中,最震撼我的还是那场跳楼戏。在及时洞察到日军爆破的企图后,机枪连的士兵在身上绑着炸弹从楼上跳下去,实现自爆,打乱敌人计划。当这些士兵在空中大喊自己的名字,爆炸时被炸得血肉横飞,说实话,我当时泪目了。他们冲锋陷阵,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临危不惧的勇气让我泪目。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唤醒了民族的斗志。
这部电影没有主角,但这些将士们个个都是主角。让我们为这些八佰英雄致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