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
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
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
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
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师:(展示刚才演示过的3个大数)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记数方法使下列各数更加便于读、写?请同学们六个人一组,分组进行讨论。
(1) 1 370 000 000 (2) 6 400 000 (3) 300 000 000
生1:答:13.7亿,640万,3亿。
师:回答正确。这是数字加上单位的记数方法,在小学已经学过,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在3亿后面再加上好多个0,那么这种记数方法还好用吗? 生:不好用。(让学生意识到以前所学的方法不够用了)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新的记数方法。
分析:在读写大数时使学生感觉到不方便,从实际生活的需要,自然引入课题,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记数,为新课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尝试探索,讲授新课:
1、探索10n的特征
计算一下102、103、104、105、1010你发现什么规律? 102=100103 =1 00010 4 =10 000105=100 0001010 =10 000 000 000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1)结果中“0”的个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结果的位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练习:将下列个数写成只有一位整数乘以10n的形式。
(1)500(2)3000(4)40000
师:(学生完成之后)可见这种表示方法不仅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科学记数法。 分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成功地找到表示大数的简便记数方法——科学记数法。
4、科学记数法: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1≤a<10,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思考,小组讨论)
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10的幂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特殊数据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符合“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繁为简”、“分析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新知,知识运用:
1、将下列各数写成科学记数法形式。
(1)23 000 000(2)453 000 000(3)13 400 000 000 000 000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多少米? 分析: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分析讨论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时,会与前面曾经讨论过的10n联系起来,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回顾。再加上学生好奇心都特别强,很想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加以应用,针对以上学生特点,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5、如何将一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a×10n将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原数
分析:这是本节课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的逆向巩固,学生通过寻找写出原数的方法,更加明白在写科学记数法时,如何确定10的指数,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写出原数。
练习:人体内约有2.5×10 5个细胞,其原数为多少个?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
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2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此处隐藏22502个字……行程方面:<>50 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x≥ y + 2 = 0
③ 5x + 7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 a与5的和小于7
② 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
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5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
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
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文档为doc格式